目前全球爆炸物探测仪的有很多种类,而且机理都不太一样。
就比如说,下面这个货--汪星人,原理你肯定知道:
别笑,这是真人真事来着。自从一战二战以来,炸弹地雷肯定是广泛出现的,为了减少爆炸带来损失,汪星人经过训练之后成为嗅探犬,广泛用于爆炸物的检测。不过你说这不算,动物又不是机器。
我要说:还真有把动物做成机器检测炸药的。比如这-小蜜蜂:
看见里面的小蜜蜂了吧?把它卡在那让它的喙部遮挡住下面的光束,一闻到爆炸物的气味,小蜜蜂的喙部就会扩张,经过长期训练,蜜蜂会条件反射:爆炸物气味--喙部扩张?--遮挡的光束信号就发生变化--产生电信号报警,据说小蜜蜂能检查TNT、塑胶炸药、PE-4和C-4等炸药呢。
想想小蜜蜂也是够可怜的,不能去采花蜜反而要软禁在这小盒子里遭这罪。
好了,有了动物检查爆炸物,但是毕竟嗅探犬也有累的时候,小蜜蜂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刻,我们得想一个机器代替它们了,这边我们就深思研究一下这些个问题。
首先,炸药成分怎么采集?
1.擦拭取样
我们都知道,接触过爆炸物的嫌疑人员往往避免不了身上或者一些地方残留有粉末,我们我通过擦拭能搜集到一些微量颗粒;
2.空气吸附取样
不过,也有些狡猾的嫌疑分子,平常弄完爆炸物炸药洗个手,洗个澡换身衣服总行了吧,没错,这就需要另一种方法,爆炸物探测仪采集的样本就是空气样本,只要附近有爆炸物,这些检测器可以做到比嗅探犬还灵敏地识别出极其微量的爆炸物的“气味”,当然所谓的气味化学本质上来讲就是爆炸物在其平衡蒸汽压中的那些极微量的分子。
然后就是,怎么证明含有炸药?(嫌疑人肯定不会在他的炸药包上贴标签的吧)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知道炸药是什么组成的,下图所列就是目前军用炸药的主要成分。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就是一些有机物小分子,只不过就是因为极不稳定被开发成炸药了。只要通过现代物理、化学手段检测出这些成分即可,并且这些手段非常灵敏,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成两类(来来来,划重点啦):
1.利用炸药化学成分的分子特征信息。(包括离子迁移谱(IMS)、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太赫兹光谱)
什么意思呢?就如同我们区别张三与李四主要就是依靠他们表现出来的外貌,这里“外貌”就是这个人的特征信息,而我们区别不同种类的分子就是依靠它们在不同测试手段下所测试出来的”谱图“,这里”谱图“就是这种分子的特征信息。所以,如同看外貌就知道是哪个人,看“谱图”就能确定是哪种分子。化学专业的人知道,其实这就是有机分子结构鉴定的基础。
我们以离子迁移谱为例进行说明,现在大多数炸药检测仪的都是依靠此技术。
首先,采集到的气体样本被离子化,然后进入有电场存在漂移管,在漂移管中的漂移时间和分子质量是相关的,这个“谱图”的表现形式就是仪器采集到的不同质量数的强度,如果某一个数值和某种已知爆炸物成分相吻合,那么就有理由强烈怀疑附近有爆炸物存在。
就如同不仅可以通过人的外貌区分不同的人,通过他的声音、字迹、指纹等等。类似的,还可以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提取到分子的其他特征信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把这些仪器做的小型化,极大地提高的了仪器的可携带性与适用范围。
2.利用炸药化学成分参与的物理、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可视化”信号。
可视化是指所产生的变化现象可以被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的观察到。
直接的现象就是指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反应现象比较明显,可以被人类肉眼直接观察到(即便肉眼可以直接观察,为了减少主观影响因素,很多还是内置了定量的仪器)。比如下图就是具有荧光性质的纳米粒子阵列,与不同浓度的TNT蒸气接触后产生化学反应,会使得其荧光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有的显色也不一定是荧光显色,普通的颜色变化也可。这些都已经有商业化产品。
间接的现象是指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可能肉眼还无法识别,但是可以通过信号放大或者转化,产生电流、电压、导电性质等变化。因此,基于这样的设计原理的产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可以利用平板电容器极板上的特殊涂层与爆炸物蒸气的反应导致电容变化产生的信号。
总结一下,爆炸物探测最早是战争带来的给我们的警示,现如今现代和平年代,恐怖袭击不断发生(恐怖分子不可怕,就怕恐怖分子有文化),从最初的嗅探犬到小蜜蜂探测,再到仪器探测,我们对于爆炸物检查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升级。